平台名称:河南省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工程研究中心
平台类型: 工程研究中心 *
获批时间: 2016年 *
依托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 *
填报时间: 2019年10月12日
目 录
一、创新平台总体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和投资情况;
2、技术队伍建设情况;
3、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平台条件与能力、成果与贡献等方面的总量指标完成情况、突出亮点和存在主要问题。
二、工作情况
1、科研任务完成情况;
2、关键技术研发进展情况;
3、研究成果、专利、获奖和成果产业化情况;
4、产学研合作情况;
5、经济社会效益,包括行业贡献情况等。
三、创新平台典型案例
创新平台建设管理的典型案例,从组织形式、运行机制、资源整合、取得成效、产业支撑等方面深入剖析,总结经验和教训。
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措施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相关工作措施,包括投融资、运行管理机制、合作模式、开放交流和人才激励机制、成果转化运行情况等内容。
五、意见和建议
创新平台政策、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河南省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工程研究中心工作总结
一、创新平台总体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和投资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申请单位商丘师范学院位于历史名城商丘,交通便利。商丘师范学院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近64万平方米。近年来,商丘师范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平台建设,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校级科研平台11个。教学实验设备仪器总价值约1.2亿元。
工程研究中心办公室设备齐全,实验室仪器设备都运行正常,培训设施完善。基础研究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3280平方米,其中办公400平方米,研发场地1600平方米,试验用地800平方米,培训用地480平方米,已购置软硬件约1900套,总价值3617万元。
目前已经正式运行的实验基础平台:
① 中小企业研究所
中小企业研究所成立于2011年7月,是由商丘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批准设立的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研究所关注河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秉承面向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深入中小企业进行实证调研,紧紧围绕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产业集群、企业文化、国际贸易和营销策划等研究主题,为河南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中小企业研究所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研究所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4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30多人,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在中小企业管理、产业经济等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② 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10月,隶属于商丘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本中心主要从事农村与农业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领域的研究工作。
研究中心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中心既有长期从事农村与农业经济、产业与区域经济领域研究工作的专兼职教授,也有一批在各自研究领域勇于探索的年轻博士和硕士。近年来相继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多部,在EI检索、ISTP检索、CSSCI检索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0多项。同时,中心还承担了多项横向调研课题,研究成果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中心主要任务是承担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开展学术交流、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在承担课题方面,中心主要关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新三化协调”、现代农业发展、产业与区域技术创新、豫鲁苏皖交界区域经济合作等问题。在咨询服务方面,积极承担各级政府、工商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委托的课题,主动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与咨询,充分发挥中心的智库功能。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心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定期举办学术报告和参加学术会议,开拓中心研究人员视野。
研究中心将坚持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围绕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开展研究,紧跟当前经济研究动态,引进新思想、新理论来拓展研究领域,力争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2)设备购置和投资情况
利用申请单位“德国促进贷款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工程研究中心购买了大批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现有各类软硬件设备共计99套,总价值约207万元。主要仪器设备见支撑材料1。
2、技术队伍建设情况
(1)技术队伍建设人才激励措施
主要建立人才激励措施,每年对中心和集聚区企业发展有积极贡献的好思路、好建议及革新、发明、设计、创造等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对个人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发明专利等方面取得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同进,制定了人才引进措施。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心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发布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举办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服务,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产业集聚区人才素质水平。
——积极引进国(境)外人才。中心充分利用国家外专局“专家网上洽谈系统”、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向国外发布产业集聚区企业的专家需求情况,引进国(境)外人才。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产业集聚区就业。中心加强与产业集聚区企业间的协作,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产品业集聚区就业的渠道。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为到产业集聚区工作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产业集聚区工作。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中心对产业集聚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中,对产业集聚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适当倾斜,促使产业集聚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工程研究中心技术队伍建设
工程研究中心现有高校和企业组成的科技人员15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68人,讲师64人,高级工程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2人,平均年龄40岁。高级职称占66.67%,博士占41.3%。
3、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平台条件与能力、成果与贡献等方面的总量指标完成情况、突出亮点和存在主要问题
(1)总量指标完成情况
自中心成立以来,商丘师范学院领导非常重视科研平台建设,目前,该工程中心重点开展量子通信与物流成本关系、区域经济对现代物流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创新体系平台建设,增强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既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同时对实施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高层次的科技研发、孵化、转化平台建设等均起到了有力的推动和辐射作用。2016-2019年,中心在研科技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专利9项。发表论文30篇。
(2)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人才缺口
目前虽然工程研究中心在技术储备和仪器设备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是在领军人物、管理和外联专项人才方面还有缺口。平台目前需要一名专门做物流设计的博士;一名专业为电子商务的博士;一名具备较强公关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员,能够在外面联系到项目,同时能兼顾实验室管理的人员。
②研发投入不足
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之初,在学校及相关合作单位的努力下,进行了仪器设备和工作场地等建设,中心实验室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中心立项后,运行主要依靠建设单位支持或自身维持。由于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工程研究中心缺乏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工程研究中心的动作还需要一定数量资金的支持,以维持工程研究中心的正常运转。
二、工作情况
1、科研任务完成情况
科研工作是高等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与教学的关系非常紧密,作为以高校为申请单位的环境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我们一直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中心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条件,努力搞好全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中心在组织各类项目的申报工作中,多次召开了申报工作会议,积极动员和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对申报项目的老师进行指导,提高申报的项目的质量。两年来,学院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10项,立项6项。中心完成的科研成果质量也有所提高,两年来,中心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收录6篇,核心期刊以上10篇。获得省、市级论文奖8项,专利9项。另外,中心科研团队建设也初具规模,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整合科研群体,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团队建设。两年来,中心有1名教师考上博士,1名教师晋升教授,2名教师晋升副教授。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心实际情况,整合各方面资源,科研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2、关键技术研发进展情况
工程研究中心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研发进展情况如下:
①、物联网工程及信息感知关键技术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系统,可以大大降低物资流通成本,并且会极大的提高物流运输效率。此外在物资运输过程方面,还可以实现“精确运输”,真正实现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人们对物联网的认知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不断深入的,目前中国物流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应用呈金字塔结构,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就是塔尖部分,占的比例不大,其应用空间和范围极大,但在应用中面临着许多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即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来说,它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在物流的许多领域和环节都有应用价值,括生产物流中的设备监测、仓库环境监测、运输车辆及在运物资的跟踪与监测、危险品物流管理以及冷链物流管理等。 WSN可以用于仓库环境监测,满足温度、湿度、空气成分等环境参数的分布式监控的需求,实现仓储环境智能化;WSN 在危险品的物流管理及冷链物流管理中也大有可为。虽然WSN等技术在物流业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和市场。但其目前在物流业的应用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应用和技术仍不够成熟,该领域的关键技术如信息感知技术等关键技术尚需进一步突破,工程化应用和实践需进一步加强。
②、智慧物流与大数据、云计算关键技术
智慧物流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业中,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的创新服务模式。近年来,智慧物流的概念随着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和电子商务等技术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即在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从而分析信息做出决策,使商品从源头开始被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信息流快于实物流。即可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讯技术等让配送货物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智慧物流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通过运用科学的思路、方法和先进技术解决物流问题,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工业4.0的提出,作为重要支撑的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地从事各种现代物流园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相关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但是真正从企业、技术、产业、区域等几个层面,实现和做到智慧物流,真正实现物流现代化的地方并不多见。如何将智慧物流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落到实处,更加有效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当前很多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而且由于物流业与民生、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高度相关,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效果明显、示范性强,因此智慧物流及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备受政府部门关注,已成为未来十年地方政府和企业关注和发展的重点领域。一些地方政府在智慧城市的规划中,也将智慧物流作为先试先行的试点示范工程。此外,企业层面对物流的投资热情也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构成有效支撑。诸多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和现代物流等企业看到了智慧物流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积极投资参与智慧物流项目。2013年5月,电商出身的阿里巴巴集团,牵头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000亿元,利用5-8年建立能够支撑日均300亿元网络零售额和全国任何两个城市之间购物24小时必达的智能骨干网络(CSN)。2015年,商丘师范学院也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共建其示范性应用试点。智慧物流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是新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热点。
3、产学研合作情况
河南省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探索我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之路。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一工作,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拟创建商丘师范学院“现代物流与跨境电商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即联合40余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探索适合我校学科性质和办学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一合作机制的创建,一方面便于学校紧密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更好地开展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便于校企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拟建的“现代物流与跨境电商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将恪守“真诚合作、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校企之间的需求沟通、资源共享和长期合作,实现如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创建一种比较稳定的战略合作机制,为商丘师范学院的开放办学和实务特色探索一条新的路径;(2).强化我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机衔接,培育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优势;(3).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人才、知识和智力支撑,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4、经济社会效益,包括行业贡献情况
该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服务社会工作的功能,仅2018-2019年的横向服务总收入近600万元。
三、创新平台典型案例
创新平台建设管理的典型案例,从组织形式、运行机制、资源整合、取得成效、产业支撑等方面深入剖析,总结经验和教训。
本平台创建的商丘师范学院“现代物流与跨境电商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即联合40余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探索适合我校学科性质和办学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主要做法如下:
(一)资源共享方面: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讲课;根据企业需求,学校派遣相关教师或学生到企业挂职,从事经营管理实践工作;校企双方定期或定期地开展信息交流,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二)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接受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培训要求,满足企业对特殊人才的需求;企业根据学校的请求,参与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尽可能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和就业提供帮助;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为企业职工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内部培训,帮助企业推进员工的培训与发展。
(三)科学研究方面: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组织教师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企业的需求,校企双方可以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开展专题调研和研究;学校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吸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共同开展应用型研究。
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措施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相关工作措施,包括投融资、运行管理机制、合作模式、开放交流和人才激励机制、成果转化运行情况等内容。
1、工程研究中心治理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
(1)机构设置
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商丘师范学院成立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中心内部成立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等组织。
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学术委员会推荐,工程研究中心聘任。技术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四年,期满后可适当更换部分成员。
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由申请单位提名,管理委员会聘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每届任期四年。
管理委员会由申请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领导及合作企业法人及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管理专家组成,管理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四年。管理委员会主任由管理委员会推举产生。
工程中心员工总数158人(计兼职),其中办公室10人(兼职),研发人员85人,咨询服务人员20人(兼职),培训技术人员43人(兼职),研发人员占总人数比60%以上。工程技术中心下设5个研究室,每个研究室根据研究任务临时组成研究组,具体情况见下表。
工程研究中心组成人员
办公室 |
研究室 |
咨询 中心 |
培训 中心 |
总计 |
物联风工程与遥感、监测感知技术 |
智慧物流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 |
循环生态物流及废弃物回收技术 |
食药品生产、包装、储运技术 |
电子商务集成应用技术 |
2 (兼职) |
15 |
15 |
15 |
15 |
15 |
9 (兼) |
8 (兼) |
94 |
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技术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 |
学位 |
单位 |
1 |
司林胜 |
男 |
47 |
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2 |
介晓磊 |
男 |
52 |
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3 |
韩东京 |
男 |
45 |
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4 |
徐茂田 |
男 |
55 |
教授 |
博士(后) |
商丘师范学院 |
5 |
吕心阳 |
男 |
47 |
教授 |
博士 |
河南省商丘市科学技术协会 |
6 |
赵国栋 |
男 |
54 |
教授 |
学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7 |
张庆政 |
男 |
57 |
教授 |
学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8 |
张保胜 |
男 |
47 |
教授 |
博士(后) |
商丘师范学院 |
9 |
张新华 |
男 |
44 |
副教授 |
博士(后) |
商丘师范学院 |
10 |
陈立新 |
男 |
44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11 |
郑向杰 |
男 |
33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12 |
刘传领 |
男 |
46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13 |
方莹 |
女 |
38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14 |
高向军 |
男 |
39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15 |
陈丽娜 |
女 |
41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16 |
孙红丽 |
女 |
37 |
副教授 |
硕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17 |
菅典兵 |
男 |
52 |
副教授 |
学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18 |
王春霞 |
女 |
40 |
畐教授 |
硕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19 |
范云芝 |
女 |
43 |
畐教授 |
硕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20 |
张志宏 |
男 |
51 |
副教授 |
学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21 |
陈红梅 |
女 |
42 |
副教授 |
硕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22 |
田素霞 |
女 |
50 |
教授 |
学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23 |
马玉洁 |
女 |
45 |
教授 |
学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24 |
任竞颍 |
女 |
39 |
讲师 |
硕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25 |
许颍梅 |
女 |
36 |
讲师 |
学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26 |
候艳丽 |
女 |
36 |
副教授 |
硕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27 |
张腾飞 |
男 |
40 |
工程师 |
学士 |
远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28 |
李帅 |
男 |
33 |
工程师 |
学士 |
姝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29 |
朱会明 |
男 |
52 |
副教授 |
学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30 |
毕永青 |
女 |
48 |
副教授 |
学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31 |
康鲲鹏 |
男 |
38 |
副教授 |
硕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32 |
黄艳峰 |
女 |
37 |
副教授 |
硕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33 |
王海燕 |
女 |
43 |
副教授 |
硕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34 |
郑晓月 |
女 |
38 |
副教授 |
硕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35 |
李运河 |
男 |
37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36 |
黄安仲 |
男 |
44 |
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37 |
岁有生 |
男 |
42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38 |
韦玉英 |
女 |
39 |
高级工程师 |
学士 |
金龙凤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39 |
郭洪涛 |
男 |
34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40 |
徐可 |
男 |
36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41 |
王军昌 |
男 |
46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42 |
葛梦 |
男 |
34 |
工程师 |
学士 |
金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43 |
班建军 |
男 |
42 |
经济师 |
学士 |
梁园产业集聚区 |
44 |
杨亚山 |
男 |
55 |
高级经济师 |
学士 |
梁园产业集聚区 |
45 |
李东 |
男 |
36 |
高级工程师 |
学士 |
义乌进出口有限公司 |
46 |
薛 峰 |
男 |
33 |
经济师 |
硕士 |
梁园产业集聚区 |
47 |
葛梦 |
男 |
34 |
工程师 |
学士 |
金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48 |
李玲 |
女 |
48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49 |
陶司兴 |
男 |
36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50 |
姜德烁 |
男 |
38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51 |
马园园 |
女 |
26 |
工程师 |
学士 |
金龙凤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52 |
赵树理 |
男 |
52 |
教授 |
学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53 |
孙菊香 |
女 |
40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54 |
王秋亮 |
男 |
37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55 |
陈 洪 |
男 |
43 |
工程师 |
博士 |
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 |
56 |
韩坤 |
男 |
27 |
工程师 |
硕士 |
商丘易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57 |
刘坤 |
男 |
33 |
工程师 |
学士 |
商丘新风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58 |
朱晓东 |
男 |
30 |
高级工程师 |
学士 |
河南西科电子有限公司 |
59 |
王茂杰 |
男 |
33 |
高级工程师 |
硕士 |
河南西科电子有限公司 |
60 |
张海燕 |
女 |
37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61 |
郑向杰 |
男 |
34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62 |
吴杰 |
女 |
45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63 |
李海涛 |
男 |
32 |
讲师 |
硕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64 |
李东民 |
男 |
34 |
工程师 |
硕士 |
好优特商城 |
65 |
贺 振 |
男 |
37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66 |
李治国 |
男 |
35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67 |
张诗玉 |
男 |
36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68 |
李素芝 |
女 |
33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69 |
刘保霞 |
女 |
36 |
副教授 |
博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70 |
杨孝发 |
男 |
33 |
工程师 |
学士 |
商丘众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71 |
杨森 |
男 |
28 |
工程师 |
学士 |
商丘众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72 |
贾启田 |
男 |
50 |
高级工程师 |
硕士 |
河南西科电子有限公司 |
73 |
丁伟 |
男 |
43 |
高级工程师 |
硕士 |
河南西科电子有限公司 |
74 |
张健军 |
男 |
34 |
高级工程师 |
硕士 |
河南西科电子有限公司 |
75 |
杨克领 |
男 |
44 |
讲师 |
学士 |
商丘师范学院 |
(2)运行管理机制
工程研究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工程研究中心实行财务独立核算,其收益应主要用于中心的事业发展。
本着“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团结协作、互利双赢”的原则,采取“市场合作开发”的运行机制,即根据市场需求,将申请单位、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的科研成果进行遴选、技术开发和转化,并及时辐射给企业,使工程研究中心源源不断地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在科研成果开发和立项方面,取决于市场需求情况;科学项目既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又要紧密结合企业技术水平,从而使研究开发的项目尽可能迅速进入市场,辐射给企业。该模式可简化为“科研—鉴定—中试—生产—市场—科研”,工程研究中心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核心,以需求为核心,实现“两头一肩挑”—一头挑科研、一头挑企业,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和合同制,以劳定酬,实行绩效工资,多劳多得。采取项目承包制,即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以项目形式内部招标,实行项目组组长负责制,项目组组长根据项目需要和个人意愿组成项目组队伍,组员的收入由项目组组长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和个人贡献分配。
成果转化采取多种灵活方式,由企业和工程研究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决定,主要方式有技术转入、技术入股、技术服务、工程承包、联合产业化等,最终实现研究成果快速产业化和市场化。工程研究中心也可以将市场前景广阔的科研成果申请进入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孵化器,成熟后成立独立的企业。
2、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合作、开放交流、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
在合作交流方面,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先后与相关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多种合作模式,在技术引进及新产品开发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确立中心在国内相关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心坚持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做学术报告,中心还积极派遣学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各项大型学术交流,先后有52人次应邀外出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
在人才引进方面,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心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发布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举办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服务,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产业集聚区人才素质水平。
3、工程研究中心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1)成果转化机制建立
以服务产业集聚区企业为宗旨,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以科研成果转换为重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通过产学研合作,利用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等方式,使工程研究中心和合作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壮大,增强市场竞争力。
成果转化采取多种灵活方式,由企业和工程研究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决定,主要方式有技术转入、技术入股、技术服务、工程承包、联合产业化等,最终实现研究成果快速产业化和市场化。
五、意见和建议
创新平台政策、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可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
加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经费投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建设投资和科技经费安排中,要加强其建设的投资导向,调整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结构,结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统筹安排涉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相关科技计划的经费,保障足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费用。对运行绩效较好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运行经费奖励。将依托单位年投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费用情况作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的重要指标。
2、形成与依托单位和谐共赢发展机制
工程研究中心在建设期间,大多数采用与企业技术中心“一套人马 、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这就难免与企业技术中心区别不明,与依托单位之间的人力、资产和财务管理界定不清的问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得不到最好的发展,依托单位也无法通过中心的建设获得最大效益。建议工程研究中心要尽快理顺与依托单位之间的关系,保证中心资产的完整性与法人资格的独立性,形成与依托单位和谐共赢的发展。